西安万博综合体

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谢梅香抱着丈夫遗像大哭:毛委员来看你了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西安万博综合体 > 新闻动态 >

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谢梅香抱着丈夫遗像大哭:毛委员来看你了

发布日期:2025-02-05 01:05    点击次数:52

前言“65年,毛泽东再次踏上井冈山,那个曾经是革命摇篮的地方。可是,这一次,他的到来却让一位老人泪如雨下。谢梅香,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紧紧抱着已故丈夫的遗像,哽咽着说了一句:‘毛委员来看你了。’这场景,仿佛时光倒流,带着无尽的感慨与疑问:究竟是什么让谢梅香如此激动?毛泽东的这次回访,又意味着什么?背后隐藏的故事,值得你细细探寻。”重回井冈山,乡亲们哭成泪人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从毛泽东1927年上井冈山,到1965年他重回井冈山,时间过去了整整38年。毛主席在词中写下这样一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于别人来说,这只是一首词,而对于毛主席,这是对井冈山的无限怀念,包括那些事,包括那些人,也是致敬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自己。毛主席坐着吉普车驶过井冈山乡亲们的门前,有人已经认出来了坐在车里的就是毛主席,但时间紧迫,又没有通知乡亲们,为了遵守安全纪律,司机只能往前开。很多在路边劳务的农民就一个劲挥手,看到汽车驶过,他们放下手头的锄头等农具,追着汽车跑。乡亲们哭了:“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来了!”隔着车窗,毛主席都可以听见,看着在后面追赶的乡亲们,毛主席眼眶湿润。“快停下,快停下。”毛主席掷地有声。图|场景还原车刚停下,乡亲们都涌上来了,哭着,笑着,时隔三十八年,当初那个“毛委员”还依然是这个毛委员,在乡亲们心中,毛主席回到井冈山就是一件天大的喜事。2002年,井冈山的村民黄庆荣回忆,他说当时追赶毛主席汽车的,都是附近拿着锤子拿着农具的工人,收工回家的时候正好看到一辆车。后来我们茅坪村的所有人都知道了,毛主席回来了。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在井冈山点燃了第一个火星子,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他在这里留下的故事,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却弥足珍贵,甚至已经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心中永久的财富。而他这次回到井冈山,还特地接见了两位重要的人,那就是烈士袁文才和王佐的遗孀,当年的故事,仿佛又出现眼前。毛泽东上井冈山,亲赴“鸿门宴”1927年,秋收起义过后,毛泽东带着800多人突然走投无路,刚刚经历了失败,整个队伍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甚至还略显狼狈。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应该率军进攻长沙,但仅800余人,如果贸然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再加上蒋介石穷凶极恶,如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战士们围着毛泽东,都没有办法,毛泽东右手夹着一支烟,眼神里没有丝毫的畏惧。他皱着眉头毅然说道:“我们并不是无路可去,实在不行,我们就去当个山大王!”他把烟扔在地上,把地图展开,指着地图上的罗霄山脉,然后“啪”的一声,用手掌拍在桌上。这让战士们猛然一惊。这个办法,也只有毛泽东可以想到。可是,去当山大王,在古代这就是落草为寇,说白了只有土匪才会这么干,就连蒋介石也说,毛泽东这是去当“土匪”了。但在革命的危急时刻,毛泽东的做法却是最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选择,历史,也证明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但既然要上山,上哪个山?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图|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是罗霄山脉的北支,相传在东汉的时候就有人在这里居住了,自古以来,这里土匪不断,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但问题是,现在井冈山上并不是没有人,以袁文才和王佐为首的农民武装就在山上。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如果贸然上山,必然会遭到袁文才的反击,怎么办?战士们率先表态,袁文才手里只有几条破枪,我们直接冲上去把他干掉,也是易如反掌。战士们都觉得可行,就在这时,毛泽东挥手说道:“慢!”他说,现在我们面临危机,贸然行动不妥,我听说袁文才是个绿林好汉,我看可以合作。合作?这句话一说,大家就惊住了。时下硝烟四起,民不聊生,和袁文才合作,这是凶多吉少。但毛泽东却坚信袁文才这个人,可以处。图|青年毛泽东袁文才出身贫苦,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1924年的时候因为被地主欺负,一怒之下参加了大刀队,后来率领大刀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且参加了宁冈暴动,虽然是土匪,但经常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这是井冈山的群众人人尽知的。至于王佐,更是出身贫苦,小时候也是参加了自卫队,认识了袁文才后,便跟随袁文才上了井冈山,他们一直藏在这深山之中,等待着某些机会。自古以来,井冈山就是个土匪窝子,袁文才和王佐用了很大力气才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既然袁文才和王佐可以在井冈山扎根,我们为什么不能?毛泽东非常清楚,幼小的革命力量在城市中央是难以立足的,但上山,就可以保存实力,厚积薄发。毛泽东坚信,只有团结这支力量,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随后,毛泽东亲自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意是:我毛泽东现在想和你们合作,一起共创大业,我上山不是为了抢地盘的。袁文才从警卫员手中拿到毛泽东的亲笔信后,也是吓一大跳。毛委员的名气袁文才并不是不知道,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就在长沙搞过驱张运动,22岁的龙超清对毛泽东就更为熟悉了,他微微地对袁文才说了一句,还是小心点为好。袁文才上山多日,但这种事还是第一次见,他觉得此事必然有诈,万一毛泽东先礼后兵,后果不堪设想。袁文才当即命令自己的手下贺敏学:毛泽东上山谈判的时候,你多派点人,埋伏在一边,一有情况就出来抓住毛泽东。很显然,袁文才这是策划了一场鸿门宴。听说毛泽东要来,陈慕平匆匆赶来劝说袁文才,他说:这件事恐怕要从长计议。袁文才不解,陈慕平说:“以我对毛泽东的了解,他不是这种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里很有名气,而且还有‘农民运动之王’的称号。”陈慕平曾在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讲习所学习过,算是毛泽东的学生。袁文才听后,笑着说:“既然这样,那贺敏学照样埋伏,我们以往万一。”陈慕平叹气说:“这,万一被毛泽东发现了,多尴尬。”袁文才看到大家都非常信任毛泽东,便依了他们。果然,谈判当天,袁文才彻底傻了眼。因为毛泽东除了带来了几个随身的团长外,几乎是只身赴宴,袁文才这才放下心来。这场谈判从上午十点,谈到下午六点,毛泽东非常爽快,他说,为了我们更好地合作,我决定送你们一百条枪,全是汉阳造,明天就来拿。图 | 青年毛泽东(右2)和陈毅(右1)、谭政(左2)、朱良才(左1)合影袁文才虽是土财主,啥都不缺,但就是缺枪。他高兴地说:“好,毛委员这样爽快,我也不能小气,我送你们一千大洋。”就这样,一场鸿门宴变成了“同心宴”,毛泽东的革命之路又取胜了一步,毛泽东便在井冈山驻扎了下来。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后,正好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庆祝合作,毛泽东派人到宁冈买了一头猪,挑运到茨坪杀了,每人分三斤猪肉。对缺米少盐的困难户,另外分给他们米和盐。这样一来,茨坪的红军战士和百姓,人人都有米果吃,家家都蒸了米馅肉。不久,朱德和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也上了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中国军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就是井冈山会师。随后,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是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图|井冈山会师也就是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位重要的女人,贺子珍。起初,袁文才看到毛泽东身边连个秘书也没有,便安排贺子珍到毛泽东的身边当秘书。1928年5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举办了婚礼,婚礼很简单,袁文才让厨师炒了几个菜,朱德、陈毅等见证了这对美好的伉俪。此后,毛泽东便正式入驻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燃烧到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图|毛泽东和贺子珍二人遇难土客之争,自古有之,这给袁文才和王佐的冤杀埋下隐患。毛泽东自从来到井冈山后,就见证了袁文才的作战能力。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进行反“围剿”,当时毛泽东命令袁文才和王佐,率领32团镇守井冈山后方,袁文才和王佐兢兢业业,连续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永新城及土溪岭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此后,袁文才和王佐就商量,以后要跟着毛泽东坚持到抗战胜利,因为袁文才已经看到了毛泽东超高的军事天赋,不管是布阵还是用兵,都是出神入化。他直言:“跟毛委员一起干革命不会错!”1928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月底,国民党部队趁着毛泽东不在井冈山之际,打算偷袭井冈山,袁文才命令部队火速把守关卡,毛泽东得知消息马上回去支援。资料显示,当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加上红军的顽强精神,多次打退敌人,黄洋界保卫战大获全胜。毛泽东得知后,真是喜出望外,还特地作了一首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图|黄洋界旧址但是毛泽东深知,自己离开井冈山后,情况就不容乐观。在离开井冈山前,毛泽东建议袁文才跟随红四军主力一起行军打仗,而王佐留在井冈山,这样就可以降低井冈山工作的难度。王佐文化不高,多数时候也是听袁文才的话,袁文才虽然有故土情结,但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他明确对毛泽东表态说,无条件服从党的安排。就这样,毛泽东把自己信任的几个人留在了井冈山,就是为了缓解这里的矛盾。但袁文才无意间看到了一份文件,说前委秘书长刘辉霄认为袁文才和王佐“有问题”,袁文才担心王佐的“安危”,便想方设法回到了井冈山,最后矛盾越来越深。首先是宛希先同志被怀疑,宛希先是毛泽东非常信任的人,但是龙超清等人说宛希先有问题,在宛希先外出躲避的过程中,宛希先不幸中弹。这下袁文才和王佐就坐不住了,非要去讨要说法,最后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图|宛希先当时龙超清等人,害怕袁文才“反叛”,便趁着夜色把袁文才和王佐包围了起来,并找来彭德怀问:要不要杀。彭德怀拿不定主意,说必须要请示毛泽东。但是还没有到天亮,只听到啪啪几声枪响,袁文才和王佐不幸遇难。毛泽东得知后大为震惊,也大为生气,他说:“这两个人杀错了!”毛泽东和袁文才相处很久,知道袁文才的为人,袁文才的做法毛泽东也非常理解,但是却晚来一步。毛泽东严肃地对动手的人说:“当年要是没有袁文才和王佐二人,我毛泽东根本不可能落脚!”但袁文才已死,这件事已经追悔莫及,如果袁文才不死,或许在以后的革命岁月里会有一番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袁文才被昭雪,毛主席亲自批示,给袁文才恢复了名誉,并且追认袁文才和王佐为烈士。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的时候曾说,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个人,过去虽然当过土匪,但是后来率军作战,和国民党斗争,我在井冈山期间,他们始终是共产党的人,是严格执行党的命令的。从毛主席的话中就可以看出,或者可以证实,袁文才和王佐都是党员,并且是被错杀的。对于这件事,毛主席一直记在心里,1965年,毛主席重回井冈山,就特地接见了两位烈士的遗孀,并对袁文才和王佐的后人进行了关照。谢梅香抱着袁文才的遗像大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革命早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来到60年代,毛泽东已经70岁高龄,俗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老了,经常梦到井冈山,很想回去看看。图|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并冈山1965年5月,毛泽东坐车来到井冈山,第一天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很多人一眼认出了毛泽东,尤其是当年那些老人。他们口中喊道:“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来了。”他们说的是“回来了”,毛主席听到这三个字,真是泪眼婆娑。这就像是回了老家一样。毛泽东和乡亲们谈起了这些年的事情,并对乡亲们亲切地慰问,每到一户人家,院子里都是围满了人。5月下旬那天,毛主席一个人在不远处的土丘上站了很久很久,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他老人家想起来了什么呢,或许是当年牺牲在这里的烈士,或许是自己的妻子贺子珍。那些错综复杂的镜头在毛主席的脑海中一一闪现,38年了,真是白驹过隙,沧海桑田。随后,毛泽东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道:“把井冈山的老红军,老党员,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都请来,我要见一见。”最后,毛主席特别嘱咐:“尤其是袁文才和王佐家的两位嫂嫂。”毛主席回到了井冈山,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住在八角楼附近的袁耀烈家里,袁耀烈是袁文才的独生子,1930年袁文才遇难的时候,他才五岁,如今也已经成家了。他还想着带着奶奶谢梅香去见见毛主席,不想还没有出门,毛主席便登门而来。谢梅香看到毛主席,两行热泪瞬间流出,她哭道:“毛主席啊,我们终于把您盼来了,我们想您,整整想了十几年啊。”谢梅香是袁文才的遗孀,解放后,国家一直给她烈属的待遇,她也一直在八角楼担任义务讲解员的工作。毛主席搀扶着她老人家,感慨地说道:“嫂嫂您要保重,有什么困难就尽管提出来。”谢梅香老泪纵横,不知道如何言语,上了年纪的她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只是抱着袁文才的遗像大哭:“选三,你可以闭眼了,毛委员回来看你了。”选三是袁文才的小名,毛主席听到这句话,也眼眶湿润了。图 | 谢梅香实际上,建国以后,朱老总,董必武,谭政,萧克等老前辈,都曾经回到井冈山探望,每次来都会来看望谢梅香,如今谢梅香终于看到毛主席了。毛主席特地询问了现在孩子们的现状,当年袁文才牺牲后,谢梅香便带着5岁的儿子和几个月大的女儿隐姓埋名,日子更是过得一贫如洗,当时谢梅香才30岁。后来谢梅香搬到了茅坪,借债让孩子袁耀烈读书,一直读到初中。毛主席说:“嫂子,您有困难就提出来。”谢梅香知道毛主席在关照自己,说现在党的政策很好。毛主席还和两位嫂子合了影。毛主席很清楚地记得,当年认识袁文才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当时袁耀烈应该还没有两岁。如今,在政府的关照下,袁耀烈在宁冈的人事局工作,他的孩子也得到照顾。袁耀烈非常感谢党的关怀,一直在教导儿女,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毛主席去井冈山的时候,王佐的遗孀兰喜莲曾提出了几个困难,想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个工作,毛主席吩咐了当地政府,根据孩子们的学历和能力,一个去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一个当了小学老师,他们也不会忘记毛主席的恩情。如今,袁文才的孙子都已经长大,毛主席去世后,政府也一直在对他们进行照顾,1988年,开国上将宋任穷专门去了井冈山,特地接见了王佐的独子,王寿生。得知他生活困难,便决定每个月给予55元的生活补助。如今,袁文才和王佐的后人,在党和国家的关照下,生活得很好,他们是烈士的后人。一如毛主席说过的,袁文才和王佐对革命是有重大贡献的,当年如果没有他们,红军很难扎根井冈山。图|袁文才的孙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关于井冈山,毛主席曾写过三首词,除了当年的黄洋界保卫战时期的词,还有两首都是重上井冈山而作,可见,井冈山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时候,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毛主席写下了这样一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意思就是这世上没有什么难事,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一定会得到的。毛主席当时已经70高龄,他写下这样的句子,心中必然是感伤,也是感慨的。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革命的胜利是多少战士用鲜血换来的呢。图|毛主席真是岁月不饶人,随后,毛主席又写了一首《念奴娇·井冈山》,在其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意思就是,已经过去38年了,但是我仍然记得当年的战火纷飞,还有那些难以忘掉的故事,九死一生,就如同在昨天发生的一样。毛主席向来是一位有思乡情结的人,绵长的井冈山,一如那孤寂的故乡。当年的战争已然成为了历史,但毛主席的诗词却永远地散发永恒的魅力,从他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井冈山真是情有独钟,那艰苦的两年零四个月,对于他来说,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毛主席逝世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毛主席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忘,越到晚年越是魂牵梦绕。可以说,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也是他培养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重要起点。正所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2002年,袁文才的孙子袁建芳在一次活动上,亲切地回忆起当年的故事,这些都是他的奶奶谢梅香讲述的。他说:当年贺子珍非常尊敬奶奶,和奶奶形同姐妹,叫奶奶叫“嫂子”,两个人非常亲切,毛主席就称呼我奶奶为“嫂子”,“袁嫂子”就是跟随贺子珍叫的。那时候只要贺子珍来,就会抱着一岁多的爸爸逗着玩……有人听着,有人笑着,也有人默默落着泪。当年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革命早期的辛酸近在眼前,当然,也勾起了更多人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



首页 | 西安万博综合体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Powered by 西安万博综合体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